1)第六二三章 大王,不能走啊!_大明之五好青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终于得知真相,而且心中牵挂皇帝陛下的镇南王,紧接着启程沿运河北上。

  依然孤身北上。

  当然,也不是说真就一个人。

  他的侍卫营还是要带着的,好歹那也是郡王,出门不可能一个人,这种类似于仪仗队的随从是必须的,再说就一个营而已,跟带兵武装进京这种说法也沾不上边,所以镇南王就这样带着他的哼哈二将和侍卫营匆忙离开南京……

  他走的很匆忙。

  甚至都没来得及通知各地的部下安排走后工作。

  毕竟镇南王对皇帝太忠心了,一听说皇帝陛下有危险,那立刻就什么都不顾了,就想着早日抵达京城保护皇帝陛下不受那些逆臣伤害。

  但此举却迅让整个江浙一片恐慌,就在他带着侍卫营日夜兼程的时候,得到消息的南京四民代表齐聚王府,求见王妃问到底生了什么。这时候四民大会虽说没什么实际权力,但作为民意的象征,还是很有影响力,那些四民代表作为镇南王幕府与地方民意的直接联络人,同样也在各地受到尊敬。

  他们此举立刻引全城紧张。

  很快在他们到达王府时候,后面就已经跟了十几万人。

  然后面对民意,王妃带着刚刚从京城赶来的李实亲自出来,告诉了他们镇南王如此匆忙北上的原因,包括王化贞也出面作证,这样皇帝陛下遭人毒害危在旦夕的消息,就算是在江浙正式传播开。

  但是……

  这也不行啊!

  镇南王北上救驾可以,可就带着侍卫营北上,岂不是羊入虎口,正好给了那些奸臣可趁之机!

  对于江浙百姓或者说新的称呼公民们来说,皇帝死不死其实无足挂齿,皇帝统治他们时候也没多少好日子,但镇南王是绝对不能有危险的,镇南王要是被奸臣趁机害了,那大家刚刚开始的好日子可就完了。

  秋收可刚刚结束。

  各地民兵们可是第一次真正享受到了幸福。

  尽管需要交公粮,尽管余粮也只能卖给粮站,可在平均亩产以糙米计算也得两石的江浙,一个五口之家就算二十亩地,秋收也是最少四十石,交出平均两成也还剩三十二石。一家人有二十二石糙米足够顿顿干的,剩下十石出售给粮站还能换至少七两银子,今年的统一收购价糙米七钱,稻谷五钱,可以说全家的穿衣就足够。

  甚至还能有余钱可以买别的。

  而这只是一季的收入,也就是说仅仅秋收就能让他们丰衣足食,但实际上明年还有小麦的收入,小麦哪怕比水稻产量低,最后也能剩下二十多石麦子。

  然后又是最少十两银子。

  这还不止,因为还可以在田间地头种些杂粮甚至牧草换钱。

  还可以养头猪。

  还可以到附近修路修水利的工地上做些零工,这样到最后,一个五口之家不但丰衣足食,一年还能剩下至少二十多两银子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sjx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